人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在内耳中,有一个像蜗牛壳一样的结构,那就是耳蜗。那么,作为人耳的一个组成部分,耳蜗是怎样的一个结构,又有什么作用呢?
耳蜗作为内耳的一个解剖结构,它和前庭迷路一起组成内耳骨迷路,是传导并感受声波的结构。耳蜗的名称来源于其形状与蜗牛壳的相似性,耳蜗的英文名Cochlea,即是拉丁语中“蜗牛壳”的意思。耳蜗是外周听觉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核心部分为柯蒂氏器(Corti氏器),由毛细胞和支持细胞等组成,是听觉转导器官,负责将来自中耳的声音信号转换为相应的神经电信号,交送大脑的中枢听觉系统接受进一步处理,最终实现听觉。
耳蜗的结构
1. 人的耳蜗由一条骨性的蜗管围绕一锥形的蜗轴盘绕2.5~2.75周所构成。假设将骨性蜗管拉直,就比较容易理解骨蜗管内的前庭阶、中阶(膜性蜗管)和鼓阶这三个管腔的关系。膜性蜗管是一条充满内淋巴的盲管;而前庭阶和鼓阶内充满外淋巴,它们在蜗顶处通过蜗孔相互交通。
2. 声波的感受器官即Corti器位于基底膜上。Corti器外毛细胞的纤毛顶端嵌入盖膜之中,而内毛细胞的纤毛可能与盖膜没有直接的接触。
3. 基底膜的内侧端附着于骨螺旋板的鼓唇,而盖膜之内侧端附着于骨螺旋板的前庭唇,故二者振动时的运动轴不同。
4. 人的基底膜长度约为31.5mm,但其宽度则自耳蜗底周至耳蜗顶周逐渐增宽。在近镫骨处基底膜的宽度约0.04mm,至蜗孔处宽度约达0.5mm。
5. 毛细胞的长度自耳蜗底周至耳蜗顶周逐渐变长,因此,Corti器的质量可随毛细胞长度的增加而增加。
耳蜗是人耳的一个生理结构,当然会受环境影响,也会损伤。
噪声暴露、耳毒性抗生素和激光等人为刺激可致在体和离体组织内耳毛细胞损伤。内耳损伤后毛细胞的再生和修复,是近年来听觉医学领域内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对神经感音性听力损失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内耳损伤后毛细胞的再生和修复,是近年来听觉医学领域内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对神经感音性耳聋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耳硬化,其病灶若发生在蜗窗,耳蜗底,则可能向外淋巴释放如细胞毒酶等有毒物质,使迷路液与感觉上皮受其影响,病灶若累及螺旋韧带,将妨碍基底膜活动,病灶内的新生血管若与血管纹中的血管发生分路,将导致耳蜗微循环紊乱,进而使感觉上皮变性,病灶完全封闭蜗窗,则妨碍迷路液波动,病灶出现在内耳道,增厚的骨壁有可能损害听神经的传导功能,这些因素单独或相互影响可能导致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此即所谓的耳蜗性或迷路性耳硬化。
武汉助听器武汉艺萌听力连锁提醒你:耳蜗是人耳中一个精细的结构,其对于听觉的形成必不可少,如果损伤了,必定会对听力造成影响。在损伤初期,尽可以采取各种医疗方式,尽量改善其病理状态,使其不影响听力。若损伤时间较长,导致听力下降较重,这个时候治疗效果一般不佳,就需要考虑选择助听设备了。